任重道远:湿地保护行业“十四五”趋势展望
导读
湿地是“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更是“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了湿地保护工作,我国则起步较晚,直到1990年代才加入《湿地公约》,建立了第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1995年至200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于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3-2030),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开端。2009年至2013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触目惊心:2003-2013十年间,我国湿地以每年 500 万亩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受到污染、围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等威胁影响。随后,国家连续出台“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以应对以上问题。
但由于起步晚,湿地保护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尤其是缺乏系统性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湿地保护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尚不完全,正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一方面,“十三五”中央财政对湿地保护的投入不足100亿元,而同期对天然林保护的投入高达2400亿元;另一方面,仍未引起绝对重视,正如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2021年2月向国家林草局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湿地保护方面,基础性工作严重滞后,相关保护规划标准和正负面清单制度不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大量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长期游离在有效保护范围外,而纳入保护范围的湿地也未得到有效保护。”
展望未来,湿地保护行业将迎来发展良机:湿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储碳库”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在30·60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引起更多关注,而根据国家林草局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补齐湿地生态保护短板。
具体而言,以下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湿地保护任重道远,要想实现“十四五”目标,每年投资需数百亿元
湿地保护、修复、扩大三者齐驱,并以湿地公园模式快速推进
国家级湿地公园领域的龙头地位不易撼动,专注小型项目或可闯出一片天
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难两全”,西溪模式指路未来
趋势一:湿地保护任重道远,要想实现“十四五”目标,每年投资需数百亿元
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3-2030)中,到2030年,我国将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努力后,湿地生态治理恢复40余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已达到600多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60多个,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总体来看,多个目标完成良好,但部分目标完成亟待加速,湿地保护仍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湿地保护市场的释放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面积等指标带来的项目迸发;另一方面来自于五年规划中的额外提到的湿地公园建设以及未来其他新的湿地保护需求。经估算,要想达成规划目标,湿地保护每年的投资规模需达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
趋势二:湿地保护、修复、扩大三者齐驱,并以湿地公园模式快速推进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三五”实施规划》提出对湿地实施全面保护,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因此湿地工程项目可分为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修复工程和湿地扩大工程三类。
湿地修复及扩大工程通过湿地生态补水、围堰蓄水、退耕(田)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改造、污染综合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控制等多种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效,扩大湿地面积,将成为“十四五”的重中之重,预计占全部市场的比重也将从目前的50%左右提升至75%左右。
趋势三:国家级湿地公园领域的龙头不易撼动,专注小型项目或可闯出一片天
调研发现,由于单个湿地工程项目聚焦于园林绿化和工程建设两大方面,进入门槛不高,大量园林和建筑公司持续涌入;近年来,湿地修复与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结合,借助 PPP 模式快速发展,一些水务环保企业也有所涉猎。
基于辰数对2014-2020年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223个项目的统计发现,这些项目的订单总额177.12亿元,项目平均金额0.79亿元;58个项目由国企中标,158个项目由民企负责,7个项目由国营和民营合作,中标时间与金额详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而言,行业龙头早已出现,其地位不易撼动。上述的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223个项目中,累计中标项目金额排在前三/五位的份额总和分别达到38.64%/52.47%。头部企业优势稳固的原因主要在于承建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大型项目所需的综合能力无法短时间复制:
设计能力:湿地公园建设不止是单一的工程建设,而是要从目标设定及目标物种选择开始,经过生境类型设计及空间布局、地形营造、水系梳理及水位设定、栖息地植物群落恢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预留让自然做工的自我恢复空间等七个甚至更多的步骤,最终形成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
综合团队:湿地公园项目需要比园林工程更专业的团队,在很多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进行过程中,并不是单由生态设计师或景观设计师独自完成,而是融合了植物设计、湿地鸟类、景观设计、水环境、湿地修复专家等各种团队。
全产业链能力:总体而言,那些具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全产业链能力的头部企业,相比于只做工程的企业,更具盈利优势。
资金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头部企业获得项目的平均金额可达6亿,前三大的项目单个金额甚至超过20亿,动辄几十亿的湿地公园项目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相比于国家级湿地公园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小型湿地公园及单个湿地工程项目的机会更多。目前,包括东方园林、铁汉生态、蒙草生态等园林绿化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这一市场,从取得的湿地修复项目看,大多是地方级的湿地修复项目,国家级湿地公园占比较低。
趋势四: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难两全”,西溪模式指路未来
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湿地公园开发中,主要依靠政府资金,例如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5.2亿美元投资全部来自当地政府以及美国国家公园处,此外还有一些绿色基金组织与民间团体的捐款。国内湿地保护本着“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项目与社会资本结合”的原则,但整体来看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十三五”期间,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不足百亿的中央投资加上部分地方投资对于湿地公园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十三五”期间,中央投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只有53个,但仅2014-2017年批准的国家湿地公园就有476个。
政府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基础工程建设、湿地内的科研项目及对某些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维持湿地公园运营的大部分资金则主要来源于自身收入,现状不容乐观:2019年,全国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量达3.85亿人次,89.33%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多数湿地公园门票及科研经费等简单的运营所得无法覆盖投资,甚至难以维持日常运营。
不过我们也看到,仍有少数湿地公园例如西溪湿地公园突出重围,提供了成功借鉴。
2008年西溪湿地公园三期建设完成开园后,2009年和2010年公园收入均突破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总产值9.6亿元,税收9488.76万元。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在于首先借区隔定位、文化内涵丰富的品牌吸引人流,再通过多元业态的组合,将流量转化为多元收入。在西溪湿地公园的业态中,观光游览、餐饮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酒店度假、购物娱乐、节庆活动等业态,满足了不同类型游客的多元需求,例如文化体验业态——西溪创业产业园以影视强园,成为国内名企的集聚地、影视产业发展的“梦工场”: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42家影视企业入驻;以名人立园,园区已入驻著名国画家、著名作家、编剧、著名漫画家等,溢出效应带动了周边创意产业园,比如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等,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原标题:任重道远:湿地保护行业“十四五”趋势展望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杭州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杭州,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